本月,珠海的城市文化名片——圆明新园免费开放迎来两周年。昔日高高在上的收费式“皇家园林”已跃变为更接地气的公益性市民公园、百姓大舞台和文化大观园。据统计,其年接待量是免门票前的7倍。
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、群众文化团体集聚、古今文化相融相通、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、城市认同进一步凝聚,免费后的圆明新园充分发挥出其作为珠海“文化地标”的效益,取得了多赢。
圆明新园的定位转变,彰显了珠海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。在珠海市中心,像圆明新园这样的大面积公园绿地“价值千金”,如果将这一地块用作商业地产项目,市场主体必然追逐,政府也能获得不少利益。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城市发展的文化需求,珠海市委、市政府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,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“还园于民”,让原本单一封闭式经营、收费不菲的主题公园敞开大门,成为公益性市民公园、百姓大舞台和文化大观园,力求使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、最优化。这种定位和谋划,体现了珠海以服务群众为核心的发展思维和魄力。
圆明新园的免费开放,彰显了珠海改革创新的实干作为。如何平衡老百姓需求和圆明新园利益,同时不让政府背上过度的财政包袱,并非易事。在圆明新园免费开放之前,企业、政府、群众都有不同程度的担忧,只有找到最大公约数,才能凝聚推动改革的正能量。经多方协力,珠海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、国企提供服务的市场方式,促成圆明新园免门票开放,并通过筑巢引凤、政企合作共建的形式,把丰富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市民。从“小众”到“大众”的量变,极大释放了圆明新园的资源效应,急剧增长的客流也带来了无限商机,促使了圆明新园经营模式的成功转型。事实证明,这种新的文化公园运营模式,充分发挥了公共空间的公益性,既实现了文化服务百姓的政府需求,又解决了企业良性经营反哺文化的可持续循环发展,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成功探索。
圆明新园的焕发生机,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活力。自免门票开放后,珠海致力于在圆明新园打好传统文化这张牌。作为南中国最大规模的仿清建筑,圆明新园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再现;而在运营中,圆明新园又在演艺这一核心文化品牌上投入巨资,打造多媒体中心剧场并推出大型全景舞蹈史诗《梦回圆明园》,让观众在引人入胜的情境中,感受中华文化魅力、思考民族复兴、展望美好未来;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入珠海古玩城,打造珠海第一家成规模并配套完善的古玩艺术交流中心;再加上园区内轮番上演的声乐、戏曲、书法等传统文化精粹,圆明新园逐渐成为良好的文化传承新阵地。同时,圆明新园所倡导的文化,也是贴近百姓、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,并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与时俱进,因而有了更为持久的生命力。
圆明新园的华丽变身,彰显了建设精神家园的不懈努力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“两会”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,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,加强思想教育,坚定理想信念,弘扬昂扬向上、只争朝夕、奋勇争先的良好精神状态,坚决扫除那些腐朽的、丑陋的、邪恶的现象,让阳光的、美好的、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更好占领阵地,进而普及开来,在全社会蔚然成风。在圆明新园里,人们可以惬意地休闲锻炼,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,在公益艺术培训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,在“百姓舞台”上体验到阳光、健康的生活方式,对珠海这座城市的认同也与日俱增。圆明新园的转型,营造出一种和谐的、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,为珠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打造城市精神家园,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凝聚了强大的内核。
杭州西湖公园自2002年免费开放后,不仅游客人数大幅增加,也带动商业、餐饮、交通、会展等领域迅速发展,使杭州“名利双收”。毋庸置疑的是,圆明新园的转型,给珠海带来的附加值也正在逐一显现。随着文化广场的建设动工,圆明新园片区有望成为最具珠海特色的文化聚集区。繁荣群众文化、建设精神家园之路仍任重道远。笔者期待,未来珠海能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和设施回归公共性,让文化之花绽放于城市家园的每个角落。
南方日报原文链接:http://epaper.southcn.com/nfdaily/html/2014-10/28/content_7363472.htm